生死一瞬間—快速預測新冠肺炎病毒患者未來病情發展
作者
鄧熙聖簡介
鄧熙聖教授目前為國立成功大學化工系講座教授,並同時擔任成功大學跨維綠能材料中心的副主任。鄧教授的研究專長涉及奈米孔洞材料、太陽能電池、超級電容器、光分解水及催化反應。
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文章來源
1.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9, 7, 8384–8393. https://doi.org/10.1039/c8ta12123k
2.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6, 4, 2014-2048. http://dx.doi.org/10.1039/C5TA07780J
3. Advanced Materials 2014, Vol. 26, 3297-3303. http://dx.doi.org/10.1002/adma.201305299-
標籤
-
分享文章
基於國際授權條款4.0,您可免費分享此篇文章
再生能源研究中,水溶液中光催化氫氣的生產受到廣泛的重視。我們使用太陽能光觸媒分解水產生H2和O2具有高度可持續性,但是產物在光觸媒表面的逆反應導致H2的產生效率低,研發仍需近一步突破。光催化重組生物質材料,例如葡萄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和纖維素((C6H10O5)n)來產生氫氣,其與光合作用結合能形成可持續的碳循環,是產生清潔氫燃料的理想模式。大多數研究都使用TiO2作為光觸媒來重組生物質以產生H2,但光能利用率不高。然而,碳或石墨烯基光觸媒對環境無害且對可見光敏感,是生產氫氣的理想觸媒。鄧教授團隊對於碳或石墨烯基光觸媒在用於生產氫氣的葡萄糖、糖或纖維素的重組中,進行了重要探索。研究成果證明,石墨烯奈米點是一種具潛力的觸媒,可以將生物質材料(如纖維素)以實用方式光重組為H2,在420 nm的可見光照射下,H2表觀量子產率達20%以上的記錄高點。
在再生能源研究中,水溶液中光催化氫氣的生產受到廣泛的重視。使用太陽能光觸媒分解水產生H2和O2具有高度的可持續性,但是產物在光觸媒表面的逆反應導致H2的產生效率低,研發仍需進一步突破。光催化重組生物質材料,例如葡萄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和纖維素((C6H10O5)n)來產生氫氣,其光合作用結合能形成可持續的碳循環,是產生清潔氫燃料的理想模式。大多數研究都使用TiO2作為光觸媒來重組生物質以產生H2,但光能利用率不高。然而,碳或石墨烯基光觸媒對環境無害且對可見光敏感,是生產氫氣的理想觸媒,然其用於生產氫氣的葡萄糖、糖或纖維素的重組中,性能尚需要探索。
石墨烯是平坦的單分子層,包含緊密堆積在二維蜂窩狀晶格中的sp2鍵合的碳原子。能隙的缺乏限制了石墨烯在光能轉化中的適用性,因為光能轉化需要有限能隙的半導體材料。氧化石墨烯(GO)是一種石墨烯,具有能隙並且在基面和薄板邊緣上包含各種氧官能基。氧化石墨烯(GO)奈米材料的可調節電子結構使其成為光能轉換應用(包括光致發光,光伏和水分解的光催化)的潛力選擇對象。
石墨烯上的氧官能度擴大了能隙,並使GO易於分散在水溶液中。將雜原子摻雜到GO基質中可修復缺陷並調節電子結構以增加其光催化活性。我們報導了氮摻雜的GO量子點(NGOD)對水進行光催化重組為H2和O2的過程,而這些量子點乃由地表豐富的元素C、H、O和N所組成。NGODs既顯示p型電導率,又顯示n型電導率,具有電子特性類似於p-n光化學二極體。此種水分解的重組機制類似於生物光合作用。
我們也報導,可以將S和N引入GO基質中,以有效修復空位缺陷並促進光生電荷的分離,以加速觸媒上的界面反應。S和N共摻雜的GO量子點(SNGOD)顯示出高含量的N位於石墨烯片內部,並修復了基面的空位缺陷。SNGOD的外圍N和S官能基在N和S原子的石墨π軌道和非鍵合態之間產生電子共振,從而導致能隙的減小和光生電荷壽命的延長。以Pt為共觸媒的SNGOD在糖和葡萄糖光催化重組成H2時表現穩定,在420 nm的單色光照射下,表觀量子產率分別為11%和7.4%。H2生產中的高量子產率證明了在將生物質光催化重組為H2時,使用石墨烯點的優越性。
對於實際應用,我們的研究已經證明了在SNGODs上,光催化重組纖維素以釋放H2的效率很高。纖維素是生物質的主要成分,是由葡萄糖單元組成的均聚物,並不完全溶於水溶液。通過對纖維素進行預處理,我們在420 nm的單色光照射下,達到了H2表觀量子產率為23%的記錄高點。
延伸閱讀-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資訊
填寫連絡資訊以取得每月發行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