濾藍光,好嗎? 藍光對知覺與認知的影響
創新創業被視為是新科技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鼓勵下,各式加速器、新創團隊競賽及創業輔導課程陸續推出。臺灣的新創公司也不乏向國際創投募資成功及在海外上市的好成果,前者如凱鈿科技,後者如在日本上市的Appier沛星科技。
創業成功與否,除了是大環境的影響,更重要的還是創辦人如何面對創業時所帶來內、外的種種挑戰。吳錦城先生在美國有過四次創業成功的經驗,成為投資人後,更是輔導帶領臺、美不同階段的新創團隊,具有極為豐富創新創業的經驗。
臺灣人天生有創業的靈魂。早期中小企業多到被形容是三個人就有兩個人是老闆。但是對於台杉投資(Taiwania Capital)科技基金合夥人吳錦城於1977年於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後,只想待在一間大公司到退休,從來沒想過創業。直到1991年,當時他已在精華電腦(Prime Computer)待了10年並升到高階主管,面對公司業務下滑必須思考未來出路時,吳錦城到40多歲才想到要創業,而開啟創業之路。
但他首次創業就失敗。
吳錦城說,以他在美國電腦界十數年的資歷、人脈,創業募資應該不難。結果卻相反。初次創業三個月後,他發現以前在大公司的經驗不代表已經做好了創業的準備。於是,吳錦城從頭來過,找了一間小公司從基礎學習。到1995年再度嚐試創業,之後更是連續四次創業皆成功IPO或被併購。吳錦城認為創業是逐夢的過程。不管經驗多豐富,每次創業都是全新的挑戰,因為市場、團隊都不一樣。但整體來說,仍是有些創業的基本價值與評估可以提供思考。
創業,要先找出產業「未被滿足的需求」。不一定是全新的技術,可能是改良或加值現有技術,觀察的重點包括了:
- 是否有破壞式創新技術出現(Disruptive Technologies)
- 重大市場的轉變。如疫情、電動車。
- 重大政府政策性的轉變。如能源比重調整、補助特定產業等。
吳錦城建議有心創業者要從日常生活培養觀察力,從期刊、論文了解最新的技術,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執行力。創業的緣起常是來自於「不滿足於現狀」,那麼你想到的,別人也絕對想得到,重點是,誰先做得到!執行的過程中,當然會遭遇失敗或挫折,卻是訓練創業團隊緊急應變能力、及時調整策略、修正產品方向及公司重新定位的最佳時機。
吳錦城說,在創業之後,創辦人的心態也要有所調整。公司如同創辦者的孩子,但孩子成長需要不同專業者的幫助,如同創業初始的天使投資人、不同發展階段的投資者以及公司的團隊,都是創業中提供幫助的重要夥伴。投資人要與公司同一陣線,團隊成員要多元且互補,而創業者也要提供足夠的誘因,例如豐厚的股票選擇權,留住人才。創業的成功不單是需創業者的投入,更需要為創業目標而奮鬥的專業團隊共同投入。
雖然技術是創業最重要的資產,但公司發展不能單靠技術。公司成長會經過產品研發、市場拓展、行銷開發等三個階段,如何發展要在創辦時就想清楚。創辦人也要時常反思自己能否帶領公司跨入到下一階段?如果不行,是否有雅量找專業經理人擔任CEO?創辦人要放下私心,以「對公司發展最好」做決策。
吳錦城強調,創業是艱深且要持續學習的功課,一次的成功失敗不代表之後創業的結果。創業難,成功的守成更難;創業者要莫忘創業初心,堅持信心與毅力,終究會迎接遲來的成功。
延伸閱讀-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資訊
填寫連絡資訊以取得每月發行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