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地方創生開創永續發展新生機 - 如何「讓孩子早回家鄉,讓家鄉找回孩子」
我國正面臨人口態勢及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而當代高等教育現場也面臨各種劇烈的挑戰。本文以中央大學「跨領域社會參與學分學程」經驗為基礎,提出以社會實踐性課程作為連結行政院「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與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的課程創新策略。此課程以團隊合作開展計畫為核心設計,引導學生進入場域,深化覺察能力並提升實踐知識,建立跨域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屆學生團隊完成7項各主題實踐型計畫並贏得逾百萬的補助款,有效橋接學院的理論知識與社會的現實需求,成功實現支持地方發展的多元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性課程連結地方創生與USR計畫的創新策略
行政院在108年起正式啟動「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期望能透過各項戰略的推動,協助各個優先推動鄉鎮,發展地方特色,以解決我國目前所面臨的人口態勢失衡及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達成「均衡臺灣」目標。然而,社會發展失衡並導入作為加以翻轉的關注已延續多年,教育部在107年起正式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引導大學發揮社會責任,透過人才培育及知識建構與轉譯,協助地方產業升級或解決地方問題,使大學成為促進區域發展、協助地方政府或鄉鎮推動地方創生的夥伴。
在此同時,本地與全球的高等教育現場都正在經歷快速且劇烈的改變。為克服學院內的學習與真實的社會脫節,並擺脫狹隘單一學科的學習與接觸,侷限知識與技能的涵養與發展,因而開創新的社會實踐課程。社會實踐課程著重在如何孕育校園與在地社會的連結、培育青年跨域共創並投入社會創新、發揮人文價值與社會關懷的精神。在此趨勢下,中央大學於105年在通識課程的架構下推出全新的社會實踐系列課程,首門課程「社會參與之導航與探索」於當年9月開課,正式啟動「跨領域社會參與學分學程」。
中央大學「跨領域社會參與學分學程」的實踐經驗
社參學程的整體課程設計為六個學期17學分,由四位專任教師聯合共時授課;藉由導航課程,來引導學生進入社會實踐場域,投入對在地社會的關懷與覺察;透過深碗課程與跨域專題,來深化學生的社會實踐知識與能力,促進跨域創新思考,培育學生建構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經由系列工作坊 及成果展示課程,來實現方案實作及展現社會實踐。此外,為能充分搭配並連結近年中央大學投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主軸方向—「桃海三生:形塑桃園海岸環境與人文發展永續共生」—社參學程的課程設計與實地踏查,皆緊密環繞桃園海岸環境區域為重點主題來規劃與發展。
在歷經挖掘問題、形成團隊、撰寫企畫、申請計畫、執行實踐及呈現成果的各階段歷程後,第一屆中央大學社參學程學生團隊,共申請獲得並執行完成七個不同主題之社會參與實踐計畫,共獲得補助的金額逾百萬元。學生團隊投入的計畫主題也多數與桃園市地方發展的諸多面向有所關聯,包含:熱切投入於青農議題的「青松市集」、關懷客家文化與手染傳承的「Nature Fun植物染」、聚焦桃園永興社區與生態環境的「新興催化劑」、深耕桃園新屋鄉在地議題的「耕新報」、結合遊戲開發與生涯發展的「Practices Community」、推動科普、設計與動手做的「肆倆重」,以及著眼於身障療癒弱勢與圓夢的「麒望」。中央大學在108年5月出版《松坡創生 社參翔起》社會參與學程第一屆成果專刊,為中央大學社參學程紀錄其榮耀的里程碑。
延伸閱讀-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資訊
填寫連絡資訊以取得每月發行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