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JavaScript為基礎功能,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LOGO

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病下民眾與醫護的心理衝擊—正視焦慮與過勞

:::首頁 / 人文社會 / 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病下民眾與醫護的心理衝擊—正視焦慮與過勞
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病下民眾與醫護的心理衝擊—正視焦慮與過勞

  臺灣民眾自媒體報導與政府發佈警報後,對病毒傳染是否湧現焦慮現象?醫護短期內處理大量疑似感染病人,可能引發醫療體系的崩潰?調查結果,民眾於疫情初期焦慮症狀與防疫作為在上升趨勢達統計顯著,統計分析發現焦慮症狀與防疫行為有關。醫護人員調查結果,覺得被烙印與排擠時,會引發憂鬱,再導致過勞。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不僅對人類的生理健康造成威脅,對心理健康也帶來衝擊,民眾有相當程度焦慮;醫護人員更是產生急性壓力,在職場上出現過勞。在COVID-19大流行持續影響下,關注受到心理健康衝擊的人群,給予足夠心理健康促進,是當務之急!


  人類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後會引發新型冠狀肺炎,其基本傳染數約為2.5、確診死亡率在歐洲是7.5%,相較於過去流感病毒,傳染力與致死率都高出數倍。臺灣與中國大陸地理位置鄰近且交流頻繁,因此在COVID-19大流行開始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預估臺灣會成為全球病例數第二多的國家。臺灣民眾自媒體報導與政府發佈警報後,對新興病毒傳染湧現焦慮現象;同時,醫護確保自己不會被感染之外,在短時間內要處理大量疑似與確診病人,會產生過勞、被排擠與重度憂鬱,可能引發醫療體系的崩潰,新冠肺炎將無法有效控制。

  為了瞭解民眾與醫護對於新冠肺炎的心理健康,李思賢教授從2020年中國武漢實施封城,立即研擬相關研究,紀錄與探討COVID-19的心理衝擊。研究第一階段主要採匿名問卷收集民眾之焦慮症狀與防疫行為,資料分成三個時段:1月23日(中國武漢實施封城)~2月8日(臺灣首例「無症狀高病毒」感染者)、2月8日~2月16日(臺灣發生第1例新冠肺炎死亡案例)以及2月27日~3月9日。研究團隊初期從文獻中整理出防疫行為分成個人防護、咳嗽禮儀、保持社交距離、主動檢疫與自動通報共五個面向12種行為,立即分享給國人做防疫相關衛教參考。研究結果從1/23~2/8、2/8~2/16與2/27~3/9這三個期間,民眾分別有45%、50%及55%的焦慮症狀達到中、重度,比率上升趨勢達統計顯著。能經常或總是落實防疫作為者之比率在三個時段分別為46%、58%及66%。統計分析發現焦慮症狀與防疫行為有顯著相關,但上升趨勢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收入之沒有相關。

  第二階段是在2020年3月對1,795位醫護人員的調查,結果顯示40.3%已經出現過勞、78.1%有重度焦慮症狀、45.5%有憂鬱;過勞相關因素有照護新冠肺炎病人、憂鬱與被烙印。進一步採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發現醫護人員覺得被烙印與排擠時,會引發憂鬱,進一步導致過勞;也就是第一線醫護人員因為在醫院照顧病人,會被外送員、親戚與家人擔心是否從醫院帶回病毒而投以異樣眼光,其參與共同活動甚至受到排擠與排斥,使醫護人員在忙碌工作之餘,人際與情緒的支持系統付之闕如,因而衍生憂鬱,最後導致過勞。另一方面,醫療是確保病人得到治療,不再傳給他人而擴散病毒感染,因而使得大流行病可以受到控制的關鍵因素,其中醫護若因過勞與憂鬱而導致無法工作,醫療體系會面臨崩潰,大流行病會完全失控。

  這一系列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不僅對人類的生理健康造成威脅,對大眾的心理健康也帶來衝擊,對於醫護人員更是產生急性壓力與心理創傷,於職場上出現過勞,卻缺乏支持心理健康的系統。在COVID-19大流行持續影響下,關注受到心理健康衝擊的人群,給予足夠心理健康促進,是當務之急!

 

 

 延伸閱讀-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相關文章

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資訊

填寫連絡資訊以取得每月發行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