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綠色生活的領頭羊 ─ 淺談新世代化合物半導體
作者
曾院介簡介
曾院介教授現為交通大學材料系特聘教授,同時擔任國際事務處副處長。他是自旋電子學/磁性學方面的專家,曾組織許多國際磁性學會議並擔任學術委員,並曾在2016年擔任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NSRRC)用戶執行委員會主席。曾教授正在執行為期四年的國家半導體射月計畫,計畫題目為「前瞻磁性記憶體(MRAM)陣列開發與磁技術分析平台建立」。
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文章來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9b11767-
標籤
-
分享文章
基於國際授權條款4.0,您可免費分享此篇文章
自1980年代以來,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一直是半導體產業的主力。隨著移動設備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對具有高可擴展性和低功耗且超越CMOS技術的需求更加迫切,磁電自旋軌道(MESO)邏輯即被認為是能超越CMOS的新興技術。MESO包含兩種轉導機制:磁電轉換和自旋-電荷的拓撲轉換。曾教授團隊致力於發展這兩種轉導機制相關的關鍵材料,在室溫下合成了同時具備鐵電和反鐵磁的新型磁電鈣鈦礦薄膜,當薄膜與鐵磁層連接時,此異質結構可以實現電壓控磁性,且可以在低電壓範圍(+/- 1伏)內非常有效地控制鐵磁層的翻轉。除此之外,我們亦研究了拓撲絕緣子的自旋軌道能量和鐵磁體/重金屬異質結構的無場自旋軌道轉換。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將兩個轉換組件結合,形成具有低壓(<1伏)可擴展互連的MESO邏輯,並證明相較於CMOS技術,MESO邏輯具有非揮發性和更優越的節能效果。
電晶體技術尺度微縮的進行,是將電場運用於高品質絕緣閘極介電層,控制半導體的導電率;這項基礎原則,自Moore和Dennard的開創性觀察結果提出後便長時間未有其他改變。儘管電晶體大小的尺度微縮發展是成功的,電壓和頻率的微縮發展卻相當緩慢,進一步地降低電壓,一直受到電流控制中波茲曼極限(室溫下電流每次改變10倍,電壓便會改變60 mV)的阻礙。為處理此問題,研究者已投入相當精力著手研發、發表並檢驗多種超越CMOS元件,然而,目前仍難以完成具有較佳能量效率、高邏輯密度(邏輯密度亦即每單位面積之運算函數數量)、非揮發性(抵銷洩漏功率)和高效能內連導線,而技術上合適的計算邏輯元件。
針對這點,研究團隊在2019年發表了磁電自旋-軌道(MESO)元件,MESO元件由兩項可微縮技術之轉換機制構成:鐵電/磁電切換機制和自旋流轉電流之拓撲轉換機制。該元件連接電內連導線,因此為電荷/電壓驅動,並如上述代表圖所示,產生電荷/電壓輸出。MESO元件由一磁電電容器、一鐵電和一自旋流轉電流轉換模組組成;相較於CMOS技術,MESO元件有較佳的切換能量(10至30倍)、較低的切換電壓(1/5倍),以及提升的邏輯密度(5倍);此外,其非揮發性使待機功率超低,這對現代運算是相當重要的。
曾教授的團隊致力於發展與上述兩種轉換機制相關的重要材料,近年來合成了新的磁電鈣鈦礦材料GdNixFe1-xO3 (GFNO)。GFNO室溫下在單斜晶結構內同時具備鐵電和反鐵磁性特性,GFNO的鐵電極化最高至70 μC/cm2,將其覆蓋一層Co鐵磁層後,完成的異質結構呈現電壓控制磁性,此異質結構元件呈現兩種顯著特性。首先,其VCM取決於運用之偏電壓的強度與極性,因此在固定電壓下,可讀出磁性狀態數量倍增,此外,元件的磁矩能有效地在+/-1伏特內達成翻轉,這兩種特性能滿足MESO元件對低功率、高紀錄密度的需求。
自旋流轉電流轉換材料方面,依據我們對拓撲絕緣體的研究,著重在可調整自旋-軌道能量以及厚度和界面控制;我們也以鐵磁-反鐵磁異質結構為基礎,開發出無磁場自旋-軌道切換元件。這些材料系統屬於自旋-軌道耦合(SOC)材料,與MESO元件所需的磁電材料同等重要。
本研究團隊的目標是整合兩種材料系統(電磁和SOC),使具有非揮發性和高效能電荷式內連導線的可微縮超CMOS自旋電子邏輯元件得以發展。與CMOS相比,我們希望該元件能夠(i)每次操作在能量上持續微縮,接近至阿焦耳等級的切換能量;(ii)實質改善邏輯密度;(iii)因受電阻率的影響小,而改善內連導線的微縮性。我們所發展的技術,也需要有能與CMOS技術無縫整合的方式。我們相信,結合非揮發性和超低功率,MESO邏輯能發展出可免於對圖靈架構、馮諾伊曼架構和阿姆達爾定律做出妥協的電腦架構;量子材料、創新整合與新邏輯架構的結合,則能發展出超越先進CMOS技術的運算。
延伸閱讀-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資訊
填寫連絡資訊以取得每月發行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