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量子電路精準模擬
作者
張懷謙簡介
張懷謙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研究所,目前是陽翼先進科技有限公司 (HelioX Cosmos)的執行長,是臺灣唯一「地月經濟圈 (Cislunar Economy Sphere)」的太空商業公司,專注於開拓國內外新太空市場、太空產業升級與元宇宙應用。張執行長同時也是太空建築專家,積極推動太空科普教育,並也是廣播電台太空主題節目定期講者。
單位
陽翼先進科技有限公司-
標籤
-
分享文章
基於國際授權條款4.0,您可免費分享此篇文章
在全球戰略與技術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將火箭發射至低軌道投放人造衛星或科學研究,的確是引領未來10年的太空發展布局。但是美國、日本、俄國甚至中國等太空強權,以及民間太空企業們所放眼的目標,已經著眼到20年後建立完整的「地月經濟圈(Cislunar Economy Sphere)」,甚至是月球表面的資源探索規劃。而臺灣在導入太空供應鏈的知識與經驗上,以及發展太空技術,其實已經超過三十年,在太空科技領域的努力,也一直都沒有缺席。也希望政府與民間企業可以共同推廣,藉此讓全世界知道臺灣在太空發展上,能提供良好的整合與製造品質。
從未來太空戰略佈局,考驗現今臺灣航太科技力
在全球戰略與技術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將火箭發射至低軌道投放人造衛星或科學研究,的確是引領未來10年的太空發展布局。但是美國、日本、俄國甚至中國等太空強權,以及民間太空企業們所放眼的目標,已經著眼到20年後建立完整的「地月經濟圈(Cislunar Economy Sphere)」,甚至是月球表面的資源探索規劃(圖一)。
根據資誠顧問(PwC Consulting LLC)所做的預測,到了2030年左右國際會開始月球表面的基礎建設,並在2040年左右加速豐富月球產業的供應鏈,包含能源、旅遊、科學研究、甚至是稀有礦產等開採。屆時將超過16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更是未來人類向深太空(deep space)未知領域的探索,重要的補給與中繼站。
而作為深太空產業拓荒者的陽翼先進科技公司,經過多方奔走,總算促成了臺灣第一次參與國際登月任務,並期許後續有更多的產官學研等單位能組成登月臺灣隊。
圖一:美國航太總署NASA正積極開發月球通訊衛星群LunaNet 來源: NASA
民間商業太空,近年漸結碩果
航太科技一直是科技尖端國家致力發展的方向,加上太空科技與國防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現階段仍以政府與國家太空中心作為領頭的角色。近年來隨著民間製造技術、跨領域整合能力的帶動下,近幾年隨著立方衛星的廣泛應用,無論是美國NASA或是日本JAXA,對於公私協力合作有更多的契機,使得民間企業參與太空發展的案例越來越多元化(圖二);另外,包括SpaceX在低軌道衛星廣設通訊衛星組成星鏈 (Starlink);加上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VSS Unity 太空飛機、藍色起源(Blue Origin)的New Shepard火箭陸續升空,開啟太空旅遊市場。這些案例都顯示民間企業卯足了全力,要來搶攻全球太空商業市場。
其實回顧臺灣太空發展的歷史,至今已超過了30年,卻依然走得艱辛。這也代表民間太空企業主要的收益來源,主要還是需要與政府共同合作。
圖二:全世界積極投入低地球軌道通訊衛星市場。 來源: 網路
臺灣離太空產業很遙遠?其實臺灣民間企業已經默默在耕耘
隨著衛星製造成本逐年下降,加上可回收火箭發射系統的應用,讓低軌道衛星需求大增。而臺灣在太空產業鍊所扮演的角色,雖然以代工為主,但是隨著未來5G甚至6G的通訊技術相繼發展,目前已有逾80家臺灣廠商,持續供應低軌道衛星零組件,並有望持續增加機械、科技產業的廠商加入供應端行列。而產業要轉型為太空供應鏈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高門檻,臺灣導入太空供應鏈的知識與經驗上,其實已經行之有年。再加上如前揭的陽翼先進科技公司作為臺灣太空產業升級的顧問專家,積極與日本及歐洲合作提供臺灣人造衛星發射,並提供衛星發射與火箭仲介服務、TRL7-TRL9太空飛行驗證、太空紀念飛行、太空旅行以及太空科普教育,這些案例都再度證明,臺灣在太空科技發上的持續努力都沒有缺席,並藉此讓全世界知道臺灣在太空發展上,能提供良好的整合與製造品質(圖三)。
圖三:陽翼先進科技公司提供太空飛行驗證服務助攻臺灣產業升級太空規格。 來源: JAXA
延伸閱讀-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資訊
填寫連絡資訊以取得每月發行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