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跨領域技術研究主纖毛新生的分子機轉
自西元1982年至今,癌症連續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的首位,如何降低發生率、死亡率、提高治癒率及癌症治療患者的生活品質,一直是醫學研究者的重要使命。精準醫療是現今醫學發展的一大主流,針對不同患者提供量身訂做有效的治療方式有助於延長存活時間及提高治癒率。精準醫療涵蓋的範圍及其廣泛,從基因體發展、精準治療診斷及用藥、免疫療法到AI醫療應用及大數據分析等等,均屬於精準醫療範疇。
教育部重點支持臺北醫學大學閻雲教授執行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2部分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此計畫以新藥開發及發展精準醫療為兩大主軸:(1)在新藥開發部分,閻教授團隊開發的ITCH E3 ubiquitin ligase抑制劑之 MPT0L056小分子抗癌新藥通過美國IND,現以進入臨床一期試驗;(2)在精準醫療部分,閻教授團隊以全基因掃描(GWAS)發現9個與大腸直腸癌相關的基因變異,並在多種種族檢體得到驗證,並藉由此結果改善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預測。此外,亦建立211個臺灣癌症遺傳家族基因圖譜,找出40個特異基因突變位點,藉由此大規模分析找出適合臺灣人的癌症預防及治療方針。閻教授團隊的研究主要結合基礎與臨床癌症研究成果,建立篩檢平臺,評估罹癌風險、疾病發展及治療成效,並依此結果發展抗癌藥物,以達到精準醫療為終極目標。
閻雲教授是腫瘤科醫師,一直以醫者仁心為中心思想,閻教授數十年致力於癌症研究,以降低癌症發生率、死亡率、提高治癒率及癌症治療患者的生活品質為重要使命(圖一)。
圖一:血液腫瘤科醫師閻雲教授
教育部重點支持臺北醫學大學閻雲教授執行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2部分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此計畫以新藥開發及發展精準醫療為兩大主軸:(1)在新藥開發部分,閻教授團隊開發的ITCH E3 ubiquitin ligase抑制劑-MPT0L056小分子抗癌新藥,證實於動物實驗中對多種固態及液態腫瘤,如:人類大腸直腸癌細胞 HCT116、卵巢癌細胞 A2780、肺癌細胞A549、人類胰臟癌細胞 PANC-1、多發性骨髓癌 RPMI-8226 以及急性白血癌等,都具有抑制生長的作用,且毒性試驗顯示MPT0L056毒性低。此藥物目前已通過美國IND,現已進入臨床一期試驗。在精準醫療部分,閻教授團對過去曾以氣相層析質譜方法,探討大腸直腸癌病患檢體中的代謝物,並與正常非癌化的組織比較,結果發現有15項代謝物含量有顯著變化,另外有5種代謝物存在種族的差異,分別是Hypotaurine、Spermidine、Homocysteine、4-Aminobutyrate和Asparagine (Clinical Cancer Res. 2014; 20: 2136-2146),上述二十種代謝物被認為具有潛力成為東方人大腸直腸癌診斷和預後的生物標記(表一);(2)此外,閻教授團隊及其合作團隊以歐洲人後裔大腸癌病例及對照檢體進行了全基因掃描(GWAS),並在東亞人、非裔美國人和西班牙裔檢體中分析這些變異位點的普遍性,結果發現9個(4q22.2 / 5p15.33 / 5p13.1 / 6p21.31 / 6p12.1 / 10q11.23 / 12q24 .21 / 16q24.1 / 20q13.13)常見的與大腸直腸癌相關的基因變異(圖二),並在多種種族檢體得到驗證,並藉由此結果改善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預測(J Natl Cancer Inst. 2019 Feb 1;111(2):146-157)。此外,亦建立211個臺灣癌症遺傳家族基因圖譜,已找出40個遺傳相關的特異基因突變位點,希望藉由此大規模分析找出臺灣遺傳家族的基因圖譜,提供癌症遺傳家族癌症預防及治療方針。閻教授本身是血液腫瘤科醫師,對癌症患者的治療具有強大的使命感,其團隊近十年的研究主要藉由大規模的檢體分析,從基因及代謝物角度切入,以基礎細胞實驗、動物實驗及臨床檢體分析數據為基礎,希望結合基礎與臨床癌症研究成果,建立篩檢平臺,並藉由基因變異及蛋白表現的差異評估罹癌風險、疾病發展及治療成效,並依此結果發展抗癌藥物,以達到降低癌症發生率、死亡率、提高治癒率及癌症治療患者的生活品質為終極目標。
表一:大腸癌患者代謝物列表。
圖二:曼哈頓圖解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關聯結果(ncase = 36 948,ncontrol = 30 864)。 綠色=已知風險位點(在500 kb或r2> .2以內,帶有一個變異); 紅色=新的風險位點(外部500 kb或r2> .2,帶有一個變異)。
延伸閱讀-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資訊
填寫連絡資訊以取得每月發行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