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亞太網路樞紐 驅動我國科學研究
作者
劉宗憲簡介
劉宗憲教授於西元1998年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U)電機工程博士學位,1999年開始於國立中正大學通訊工程學系服務,目前擔任通訊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劉教授研究專長在將信號處理技術應用到無線通訊上,特別是無線通訊基頻收發機的演算法推導、硬體設計與效能分析。
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文章來源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8637950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8630101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290036-
標籤
-
分享文章
基於國際授權條款4.0,您可免費分享此篇文章
提高數據傳輸速度是第五代行動通訊的一個重要目標,在許多的技術中,空間調變是一個受到囑目的技術。空間調變是應用在傳送端與接收端都是多天線的通訊系統上,但是使用數量較少的射頻鍊路。由於射頻鍊路昂貴,發射機使用少量射頻鍊路可以降低發射機的成本,對普及發射機有很大幫助,本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設計低成本的接收機。在這2年的計畫中,我們從理論推導到硬體設計,完成第一個符合最大相似度檢測技術的空間調變檢測器,並以台積電90奈米製程完成設計,這些成果對推廣空間調變技術到第五代行動通訊有很大貢獻。
最近20年來,多天線傳輸技術一直扮演無線通訊發展的火車頭,推動無線通訊技術往前進步。較早期發展的技術中,每一個射頻電路模組(包括混波器與功率放大器)配合一個天線將信號發射出去,空間多工、區塊空時碼等技術屬於這一類,相關通訊產品已商品化且成為現在市場的主流。最近這幾年技術發展的趨勢稍有不同,由於使用如毫米波的高載波頻率,容許尺寸較小的天線,在傳送端有限的空間內可以容納更多的天線,配合數量較少但較昂貴的射頻電路,而發展出新型式的多天線傳輸技術。這裡所研究的空間調變技術,就是多種新型式多天線傳輸技術之中,受到矚目的一種技術。在空間調變技術的傳送端,傳送位元不只轉換成符元,也轉換成天線索引index,轉換符元可以通過唯一的射頻電路模組,經由所選擇的天線傳送出去。由於位元也額外轉換成天線索引,傳送資料的速率因而提高。這個技術在近幾年受到熱烈的討論,諸多的理論也相當完備。在本計畫中,我們探討的是基頻接收機中最重要的檢測器硬體設計問題。據我們所知,2016年才有關於空間調變檢測器硬體設計的論文發表。該篇論文為了硬體設計方便,並非採用最佳的最大相似度演算法,因而犧牲部分檢測效能。在本計畫中,我們採用最大相似度演算法,配合特殊的硬體電路,來設計我們的檢測器,成果甚佳。另外,空間調變也與空間多工技術結合成為所謂的廣義空間調變技術,傳送端可以利用多個射頻電路模組配合天線選擇來傳送多路的信號,以提升傳送資料的速率。相較於檢測空間調變信號,檢測廣義空間調變信號的困難度大很多,檢測器不僅要檢測傳送的天線索引,也要同時檢測傳送多個符元。在目前已發表文獻中,我們發現最基準的最大相似度檢測器仍採用窮舉法,非常沒有效率。我們利用數學推導,得到一個以球型解碼器為基礎的搜尋演算法,可以很快速找到最大相似度檢測器的解,在已知的演算法中,我們的演算法是最快的。由於球型解碼器的檢測複雜度並不是固定的,不利於用硬體實現出來,我們考慮固定複雜度的數狀搜尋演算法,但是犧牲些微的檢測效能,也設計出能處理資料超過1 Gbps的廣義空間調變信號檢測器。這些有關空間調變信號檢測的演算法與硬體設計,都發表在最近2年的國際電機電子協會IEEE最頂級的通訊與電路期刊,不僅是最新的成果,也是效能最佳、複雜度最低的成果,這些成果對推廣空間調變技術到第五代行動通訊將會有很大貢獻。
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資訊
填寫連絡資訊以取得每月發行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