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免疫狀態可視為對抗COVID-19的潛在性策略
2020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對全球的社會、經濟乃至於科研,都帶來極大的衝擊。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球已有超過八千萬的人口感染新冠肺炎,大多數國家也因疫情急速升溫面臨經濟衰退的困境。各國政府則是投入大量心力防堵病毒的擴散,如強制封鎖、嚴格保持社交距離,同時積極強化與完善公共衛生系統,包含入境篩檢和感染者追蹤等,期望藉由這些措施能減緩感染和死亡人數的增長且降低病毒傳播1。
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許多國家在疫苗與藥物上的研發進度,更帶動科研社群對研究成果開放取用(Open Access)的重視;同時,疫情也促進更多元的智慧化與數位化應用,以降低實體接觸造成的感染風險與提升生命安全,可觀察到科技在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公共衛生措施與傳染病防治
回顧由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例如:2003年的SARS以及2020年的COVID-19,不僅接連影響我們的生活與健康,疾病對社會的衝擊,也同時帶動了防疫體系的變革與相關新興科技的發展。在2003年的SARS疫情過後,禽流感等新型流感病毒接踵而來,臺灣政府從中學取經驗,整合醫療與傳染病防治資源,建置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防堵傳染病擴散。
此外,當時政府亦開始積極推動國內新興感染症相關研究,於2006年至2009年推動「禽流感及新興流感專案研究計畫」,針對禽流感及全球性人類新型流感(H5N1)資助相關研究。而因氣候變遷以及全球化等因素,流行病的傳播擴散時有所聞,政府考量新興感染症的研究實為國土保安之重要環節,進而接續推動「臺灣重要新興感染症研究計畫」,內容涵蓋人畜共通感染症、動物流感以及新興感染症等相關主題,研究方向則包括例如:病毒致病機制、治療策略和疫苗研發等2。
透過過往厚實研究經驗的能量累積和防疫體系的建置,已皆讓臺灣此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發揮快速應對的能耐,而防止疫情擴散的同時,國內亦有經驗豐富的研究團隊提供政府專業防疫建議,著手研究新冠病毒的病理機制,並迅速整備相觀能量研發快篩試劑與疫苗等技術。
開放取用X人工智慧 互助抗疫
面對未知的病毒和疾病,開放取用共享研究成果的模式開始受到國際間學者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強調,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開放取用科學資料及研究成果能夠有助於加速疫苗的研發,也有利於各國分享公共衛生知識與成功的防疫措施。例如:Elsevier、Springer Nature和 Wiley等商業性學術出版社發表聲明,將無償、即時提供COVID-19的研究成果;美國政府更進一步與艾倫人工智慧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AI)、微軟公司與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等單位合作,推動「新型冠狀病毒開放研究資料集(COVID-19 Open Research Dataset, CORD-19)計畫」,提供超過五萬篇COVID-19相關文獻,並運用AI技術加速科研人員在上萬份文件中檢索資料的速度,加速疫苗、檢測試劑的研發並使政策制定者能儘快獲得疫情相關的訊息與數據3。
AI與大數據不僅能應用在開放取用資料的存取與檢索上,更能應用在藥物篩選、胸部X光判讀以及病毒株分類與判別上,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s)便在疫情期間,利用人工智慧建置大數據病毒資料庫進行流行病學追蹤、新冠肺炎X光影響判讀、老藥新用平台等4,而這些資料也都公開在網路上供國際學者取用,以利相關資訊交流。
疫情帶動的產業智慧化發展
人工智慧的應用除了能協助將COVID-19相關論文統整成完整資料庫,加速國際間之研究交流外,由於疫情對日常生活與工作造成的影響,也讓全球體認到產業朝向數位化與智慧化發展的重要性,並重新評估供應鏈管理風險,加速企業引進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以利製造業數位轉型升級,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挑戰5。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化供應鏈斷鍊鏈以及供應鏈重組等影響,雖為臺灣產業帶來挑戰,但同時提供轉型契機。由於疫情的影響,零接觸經濟及遠距智慧化產業成為趨勢,產業智慧機械化除能降低員工間相互接觸機會,也能減緩因人口老化與少子化下可能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將智慧機械導入產業界中,能提高生產線的效率,更能提升產業創新價值,例如:AI人工智慧的應用即可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加速市場反應能力。
事實上,臺灣的產業智慧化與自動化發展其實早在疫情爆發前就已展開,因此才得以在此次疫情上發揮極大作用,政府自2016年起推動「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透過運用雲端、大數據、物聯網、智慧機器人等工業4.0技術,將臺灣精密機械產業升級為智慧機械產業,並且促成建構臺灣的智慧機械產業生態系6。
COVID-19大流行帶給各國的社會和經濟等衝擊就好比第三次世界大戰,在疫情擴散之下,各行各業都在2020年間受到極大的影響,許多企業因全球消費需求降低而因此倒閉,卻也意外帶動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如:物聯網、人工智慧、遠距醫療等。此次的疫情也重塑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同時帶來許多省思機會,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是否忽略了與環境共存的精神?在高科技產業興起的時代,我們是是否會愈來愈依賴科技而忽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後疫情時代,我們又該如何記取疫情帶來的教訓,並善用科技與人類的智慧和環境永續共存,是值得加以深思並持續付諸行動的議題。
1 許淑梅,〈應對COVID 19:生命與生計的抉擇〉,《科技政策觀點》,台北:國家實驗研究院,2020年07月08日。
2 曾雅萍,〈我國新興感染症研究政策規劃與階段成果〉,《科技政策觀點》,台北:國家實驗研究院,2019年11月01日。
3 王怡惠,〈COVID-19與開放取用-Open Access can help!〉,《科技政策觀點》,台北:國家實驗研究院,2020年10月12日。
4 〈台灣AI防疫陳其邁按讚 杜奕瑾:歐美日都感興趣〉,台北:《中央社》,2020年06月15日。
5 胡竹生,〈AI加值智慧製造 後疫情時代掌握兩大關鍵〉,台北:《DIGITIMES》,2020年09月14日。
6 林建佑,〈台灣持續推動智慧製造之挑戰與策略建議〉,《科技政策觀點》,台北:國家實驗研究院,2020年07月02日。
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資訊
填寫連絡資訊以取得每月發行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