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JavaScript為基礎功能,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LOGO

衛星雷達監測地層下陷

:::首頁 / 工程技術 / 衛星雷達監測地層下陷
衛星雷達監測地層下陷
  • 作者

    黃金維
  • 簡介

    黃金維,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座教授,中研究院地科學所和中央大學水文所合聘教授。研究領域為衛星大地測量、衛星海洋、衛星與地面重力測量。教授測量學、衛星大地測量學和參數估計的理論和方法。

  • 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
  • 文章來源

    Hung, WC, C Hwang*, YA Chen, L Zhang, KH Chen, SH Wei, DR Huang and SH Lin. Land subsidence in Chiayi, Taiwan, from compaction well, leveling and ALOS/PALSAR: aquaculture-induced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Remote Sensing,10, 40; Decemeber 2017. doi:10.3390/rs10010040.

    Hung, WC, C Hwang*, YA Chen, CP Chang, JY Yen, A Hooper, and CY Yang, surface deformation from persistent scatterers SAR Interferometry and fusion with leveling data: a case study over the Choushui River Alluvial Fan, Taiwan,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Vol. 115, pp. 957-967, 2011.

    Yang, Y, C Hwang*, WC Hung, T Fuhrmann, YA Chen, and SH Wei. Surface deformation from Sentinel-1A InSAR: relation to water usage in central Taiwan. Remote Sensing, 2019, 11, 2817
  • 標籤

  • 分享文章

    基於國際授權條款4.0,您可免費分享此篇文章

  地層下陷人為因素包含地底下的資源開採,如金屬採集、石油與天然氣的抽取、煤炭與硫磺的挖掘,或是隧道、地鐵的建造工作,以及大規模抽取地下水體影響含水層壓密行為,使土層沉陷。在台灣,以西部平原地區的地層下陷情形最為嚴重。

  西部平原地區以沖積地形為主體,構成的成分主要為砂土,形成相當疏鬆的地質結構。此外,屏東縣、雲林縣、彰化縣、嘉義縣的地表水資源不足以滿足其需求,故改以抽取地下水作為主要用水來源。當土壤中的孔隙水壓降低,加上疏鬆的地質結構,將產生嚴重的地層下陷。近年來InSAR技術的蓬勃發展,可以於短時間內重複觀測特定地區,並取得大範圍的地表形變資訊,透過InSAR技術,我們更能有效監測台灣地層下陷區域,進而預防地層下陷。


1. 緒論

  台灣的地層下陷情形多歸因於過度抽取地下水。由於不規律的降雨與工業用水量的增長,近年來的地層下陷愈趨嚴重。彰化、雲林、嘉義、屏東地區的過度抽取地下水情形尤其嚴重。台灣高鐵(THSR)的路線穿越雲林中部,而其地層下陷速率為全台之最,逐漸成為重要的議題。濁水溪沖積扇的地質條件相對較弱,並且受到地下水流失所造成的壓密作用影響。這些受到地層下陷影響的地區,往往會伴隨著淹水、土壤鹽鹼化的情形,只要我們能夠觀測沉陷的情況,就能夠預防地層下陷。 

2. InSAR原理

  圖1為InSAR的原理,InSAR結合了常規SAR和干涉技術來測量地震,地層下陷和基礎建設損壞引起的地表形變。圖1中,第一幅影像紀錄了雷達波的相位,第二幅影像則紀錄同一地點但不同時間的相位。如果地表經歷地層下陷,則兩個InSAR影像之間的相位將導致與地表形變和高程相關的干涉條紋。干涉條紋的成果會因大氣延遲效應,電離層延遲效應,較差的地表反射率和SAR衛星軌道誤差而變得不佳。 目前以 Persistent Scatterers InSAR (PSInSAR), Small BAseline Subset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Technique (SBAS) and Temporal Coherence Point InSAR (TCPInSAR)三者最蔚為人知。

 

 


圖1:InSAR原理

3. 衛星SAR影像

  1991年,ESA發射ERS-1衛星,使用C波段訊號,以及35天再訪週期,而後繼的ERS-2,於1995年發射,亦以相同的軌道參數進行任務。2002年ESA發射Envisat,其搭載ASAR(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2006年,日本發射ALOS衛星,使用PALSAR上的L波段訊號,其長波長訊號對於植被覆蓋地區具有優勢。而後繼的ALOS-2於2014年開始執行任務。2014年與2016年,Sentinel-1A與Sentinel-1B被發射,兩顆衛星能提供每6天、短空間基線的週期影像,無償提供且足以觀測全世界的地層下陷情形。

4. 以InSAR觀測雲林、彰化、嘉義、屏東地區地層下陷

  圖2展示2006年至2008年,使用Envisat影像與PSInSAR方法觀測得到的彰化縣與雲林縣的地層下陷平均速率。PSInSAR結果顯示高鐵路線穿越三個嚴重地層下陷的鄉鎮,其中最大下陷速率為7 cm/year。此外,PSInSAR結果在麥寮鄉附近觀測到較大的下陷速率,這是在地表觀測中無法觀測到的,而彰化縣大城鄉、芳苑鄉、二林鎮也有較大的下陷速率。我們透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的Sentinel-1A雷達干涉影像,估計雲林縣的地層下陷速率,比較圖2與圖3,雲林的地層下陷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雲林市土庫鎮和元長鄉的最大地層下陷速率仍接近每年7 cm/year。麥寮工業區持續經歷地層下陷,下陷速率達7 cm/year。

圖2:2006年至2008年,使用Envisat影像得到的彰化縣與雲林縣的地層下陷平均速率,暖色表示地層下陷速率較大。
圖2:2006年至2008年,使用Envisat影像得到的彰化縣與雲林縣的地層下陷平均速率,暖色表示地層下陷速率較大。

 

圖3: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由Sentinel-1A SAR 影像計算得到的雲林地層下陷速率。
圖3: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由Sentinel-1A SAR 影像計算得到的雲林地層下陷速率。

  嘉義縣也經歷了地層下陷,在沿海地區具有大量的水產養殖業。圖4顯示,嘉義沿海地區的最大下陷速率為4.5 cm/year,直接風險是造成排水困難,這可能導致了2018年8月的淹水。另外的風險是沿海土壤層和含水層的鹽鹼化。鹽鹼化將逐漸消耗受影響土壤中的有機物,破壞生態系統,使土地永久無法使用。圖5顯示了由2018-2020 Sentinel 1-A SAR影像計算之屏東下陷速率。如同嘉義,屏東水產養殖業大規模的抽取地下水,引發地層下陷,其中最大下陷速率為47.3 mm/year。圖5像元全部位於養殖魚塭區域,下陷速率皆超過 37.8 mm/year。

圖4:以ALOS/PALSAR影像計算得到的嘉義縣地層下陷速率(2007-2011年)
圖4:以ALOS/PALSAR影像計算得到的嘉義縣地層下陷速率(2007-2011年)

圖5:以Sentinel-1A 影像計算得到的屏東沿海地層下陷速率(2018-2020年)
圖5:以Sentinel-1A 影像計算得到的屏東沿海地層下陷速率(2018-2020年)

 

5. 結論

  彰化,雲林,嘉義和屏東的地層下陷是由於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不幸的是,這種情況仍在持續發生。 InSAR仍然是觀測這四個縣地層下陷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台灣太空計劃的第三階段(2019年開始)中,將啟動多個SAR任務,它們還將與未來的國際的SAR任務一起,以促進對地層下陷的全球監測。

 

 

 延伸閱讀-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相關文章

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資訊

填寫連絡資訊以取得每月發行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