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JavaScript為基礎功能,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LOGO

詭譎多變的新冠病毒旅程 – 危機與轉機

:::首頁 / 生命科學 / 詭譎多變的新冠病毒旅程 – 危機與轉機
詭譎多變的新冠病毒旅程 – 危機與轉機
  • 作者

    周百謙
  • 簡介

    周百謙醫師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於林口長庚醫院完成住院醫師及胸腔專科主治醫師訓練。並於2006年至2010年至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完成博士學位,主要研究表基因變化以及分子生物學。現任職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擔任胸腔內科主任及事業發展部主任。研究部分涵蓋慢性氣道疾病,轉譯醫學,以及物聯網相關AI應用。

  • 單位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標籤

  • 分享文章

    基於國際授權條款4.0,您可免費分享此篇文章

  隨著新冠肺炎的疫情肆虐,病毒成為了新聞話題的焦點。雖然和新冠病毒的爭戰尚未看到明確的曙光,但眾多陽性案例的解除隔離,以及相對國外為低的疾病相關死亡率,國內防疫成果,著實讓人為之一振。然而,其中仍有一些未知謎題,譬如部分被感染案例持續呈現病毒弱陽性無法改善,以及臨床症狀的多變化性,都使得在未有確定療法之前,隔離檢疫成為主要的控制方法。我們在這段時間,也看到了一些可行的突破概念,藉由掌握關鍵要素,整合產官學資源,可以做為未來面對新興病毒的防治參考。


  新冠病毒的影響,除了威脅大家的健康,更改變了生活方式。國內防疫成果超群,讓人為之一振,但在這段時間,我們也注意到一些學界及產業界可以共同合作突破的部分。

新冠病毒的診斷方式

  由於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病毒會存在於上呼吸道,透過呼吸道檢體以RT-PCR檢驗,可以確認是否為新冠病毒感染。然而診斷也可以透過偵測新冠病毒的特殊表面蛋白抗原,或是血清中產生病毒相關抗體。透過這幾種方式的應用,可望在快速檢驗及偵測成本的控制上達成平衡。同樣的,透過病毒RNA存在與否,搭配抗體的產生順序,可以把受感染者區分成感染期、曾經感染過,或是正在感染但是沒有抗體產生的類型,作為後續的觀察與治療參考。但是在標準抗體的選擇上,如何能夠確定代表具有中和病毒的能力,以及敏感度與專一性之間的取捨,都還有可以討論的空間。

無症狀帶原者與傳播者

  目前台灣主要的病毒檢驗方式,為PCR偵測方式,但因採檢之技術問題,以及其他感染部位無法同時採檢,所以即使檢測呈陰性,仍無法完全排除病毒存在與否。由於症狀變化度大,部分確診者病毒量與免疫反應不盡相同,也就意味部分無症狀帶原者其實可能未被確診,使得社區傳播的可能性提高。針對可能發生的社區傳播,廣泛消毒是目前的作法,但因病毒在不同環境下的存活時間不同,造成部分消毒死角,因此如何透過有效方法檢測無症狀帶原者以防止社區傳播發生,是目前必須面對的問題。

病毒陽性轉為陰性的關鍵

  病毒在體內是否會被清除,除了最初受感染時病毒量的多寡是可能關鍵外,還有幾個因素必須考慮:

1.局部微環境:表皮細胞表面的纖毛擺動、免疫相關黏液組成、表皮細胞健康度、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的溫濕度變化;當微環境存在缺陷,如抽菸或是空氣汙染所造成的破壞,就會造成病毒的存留時間延長,增加影響人體的時間。

2.先天免疫和後天免疫:如自然殺手細胞、樹突細胞、淋巴球、白血球,以及有效抗體的產生等,都會影響到病毒的清除效率。如何有效分析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統是否有效啟動,以及針對有共同疾病者,是否會因為免疫功能的失調,而造成病毒與非病毒相關的多系統影響,都是和預後相關的生物因子。

  未來,微環境的評估可望用內視鏡進行黏膜表面健康度的初步評估,而針對免疫表現型的分析,可望在流式細胞儀的分析下,找到免疫缺陷處,再針對缺陷處進行後續的補強治療,可望緩解重症病患的嚴重度。

危機與轉機

   新冠病毒在不斷突變的情形下,會慢慢地適應人類的氣道環境,導致傳染性及致病性不斷改變。目前國際間針對疫苗的設計,以及毒殺及抑制病毒生長作為主軸。但還是有一些方向,或許是我們可以著手進行相關研究的。

1.非特異型的病毒消毒設計:部分的消毒藥劑,已被證明可以控制病毒生長。透過在環境表面的長時間破壞病毒,可以減少後續傳染。另外,透過吸入方法讓病毒生長失效,相信可以讓初期感染者或無症狀帶原者,降低病毒量,減少後續病毒複製風險,並縮短隔離時間。

2.遠距醫療以及穿戴式裝置的引入:病毒對於肺部的影響,造成呼吸衰竭的風險。居家檢疫雖然減少了醫療崩潰,但如果病情惡化迅速,同樣也會造成病患的快速死亡。透過有效的穿戴式裝置組合,搭配遠距醫療針對特定生理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找到需要盡早住院之患者,從而降低死亡率。

3.醫療機器人:在新冠肺炎初期,隔離衣以及防護設備之不足,對許多醫護人員造成威脅。事實上,台灣發展的機器人其實已經具備初步的負壓隔離式監測功能,透過可重複簡單消毒的醫療機器人,得以減少醫護人員的負擔,同時分析病患活動模式,推測疾病進展。

4.可重複使用之高階防護設備:目前許多防護衣與設備都是設計為單次使用。以台灣紡織工業之強,結合相關的零組件設計,可以將防護設備設計成消毒後可重複使用的概念,在未來可以推廣做為多次用途,克服物資缺乏的風險。

面對疫情,我們審慎樂觀

  面對新冠病毒的肆虐,由於台灣防疫能量與檢疫能量的發揮,在有效的邊境控制措施下,國內的疫情穩定。境外移入陽性案例將會是台灣未來的常態,但是隨著國外疫情方興未艾,疫苗發展多元但尚未確認產生保護力之前,我們必須在治療能量部分再行加強。相信透過更多防疫提案的實現,以及相關免疫標記的驗證,我們可以更為了解新冠病毒影響的關鍵因子,並利用這次機會強化相關產官學整合,累積能量,做為未來新興傳染疾病全面防治的重要參考。這場聖戰,我們終將勝出。

 

 

 延伸閱讀-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相關文章

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資訊

填寫連絡資訊以取得每月發行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