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修復與能源永續之創新材料 - 壓電觸媒
作者
周明奇簡介
周明奇教授於西元2000年取得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UCF) CREOL/School of Optics的博士學位。2004年獲聘於國立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嗣後擔任系主任,獲頒特聘教授、西灣講座教授、中山講座教授等榮譽,現兼任研發長。專長單晶生長與凝聚態物理等領域,2011年與2014年榮獲兩屆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4年再獲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目前聚焦於雷射、高溫超導體、拓樸絕緣體和閃爍晶體的研究,與全球相關領域及工業界互動頻繁,深具晶體生長的國際競爭力。
編輯
周明奇教授-
標籤
-
分享文章
基於國際授權條款4.0,您可免費分享此篇文章
晶體是當代高科技工業的關鍵材料,亦被每個國家視為重要的戰略物資。人類的智慧已能在實驗室中,以人工合成長出和天然晶體幾乎完全一樣的原子排列及特性的的矽單晶及石英晶體。以往臺灣的長晶設備、知識及技術不足,晶體的研發受限,難突破產業發展瓶頸。為提升臺灣躋身全球高科技產業之林,科技部重點支持國立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學系周明奇教授,設置「尖端晶體材料聯合實驗室,Taiwan Consortium of Emergent Crystalline Materials, TCECM」,成功突破長晶關鍵技術,改良晶體生長爐,創新研發各式光電晶體、高溫超導晶體、醫療用閃爍晶體、壓電晶體、磁性單晶及拓樸絕緣體等,且積極與產業合作,鏈結從學術研發到產業製造,上下游一貫之合作模式,加速臺灣在晶體產業的發展,奠立臺灣在國際長晶科技的地位。
其實驗室生長的高放光閃爍晶體(Ca+Ce: Lu2-xYxSiO5 (LYSO))應用在正子斷層顯影術(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的偵測器核心元件,現已開發直徑大小達100mm的雙摻雜閃爍晶體(scintillator crystals with double dopants),對診斷癌症、阿茲海默氏症等所需之生醫影像(medical image),從原先只可偵測10mm大小的腫瘤,到可看見小如4mm大小的腫瘤,對早期偵測惡疾的貢獻甚偉,周教授的研究將持續為晶體亙古療癒傳奇譜寫新頁。
光學晶體與雷射晶體
掀開人類的歷史,從亙古到現代,晶體傳奇的篇章斐然可觀,從療癒身心靈的文化寓意,到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的晶體應用,甚至到科技領域的工業原料,晶體與人類關係匪淺。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天然晶體是蘊涵大自然日月精華,至少十萬年甚或百萬年形成的結晶礦石,其結構成份與當今被廣泛使用的晶體類似。矽單晶及石英晶體 是近代工業非常重要的材料,也是IC產業之母,為因應晶體在高科技產業的大量需求,國外早已開啟以人工合成矽單晶及石英晶體,其原子排列及特性與天然晶體幾乎完全一樣,且能調控品質、顏色或純度,滿足工業的需求。
臺灣以往的長晶設備、知識及技術均不足,都需仰賴國外進口,價格高昂,晶體種類的研發因而受限,造成產業發展難以突破的瓶頸,有礙臺灣躍升全球高科技產業的重要地位。所幸 2012年獲科技部重點挹注,設置「尖端晶體材料聯合實驗室,Taiwan Consortium of Emergent Crystalline Materials, TCECM」,成功突破長晶的關鍵技術,生長優質晶體,能供應高科技產業所需之高端元件,技術移轉加速產業國際化,奠立臺灣在國際長晶科技的地位。並於2018年榮獲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的支持,成立「晶體研究中心」(Center of Crystal Research)。
周明奇教授表示,晶體是每個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晶體的研究亦是發掘新穎材料及凝聚態物理的重要途徑。晶體的應用層面很廣,舉凡雷射、光學、高能物理,生醫科技及發光二極體等,都需要不同類別的晶體。周教授和他的團隊利用水熱法長晶技術,改良晶體生長爐,創新研發生長各式光電晶體、高溫超導晶體、醫療用閃爍晶體、壓電晶體、磁性單晶及拓樸絕緣體等,周教授也積極與產業合作,這種從學術研發到產業鏈結所串起的上下游一貫之自主合作模式,加速臺灣在晶體產業的整體發展。
周教授和他的團隊將其生長的高放光雙摻雜閃爍晶體(Ca+Ce: Lu2-xYxSiO5 (LYSO))應用在高端醫療設備元件,成功開發正子斷層顯影術(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的閃爍晶體及其陣列模組(array),現已能開發直徑大小達100mm的雙摻雜閃爍晶體 (scintillator crystals with double dopants),這是正子斷層攝影偵測器的核心材料,對於診斷癌症、阿茲海默氏症等疾病所需要之生醫影像(medical image),提供更精細的探測,從原先只可偵測10mm大小的腫瘤,提升到可看見小如4mm大小的腫瘤,對惡性腫瘤的早期偵測,貢獻甚偉。
TCECM實驗室一直以來持續接獲國際科研單位要求參觀,或提供研究樣品,周教授也頻頻受邀至國際研討會發表研究成果等等,足證臺灣長晶技術在國際間深受重視的地位。「晶體研究中心」(Center of Crystal Research)整合國立中山大學物理、化學、材料與光電科學及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等學系近30位菁英,且連結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柏林Institute of Crystal Growth、東京大學物理系、俄羅斯國家科學院,以及日本、南韓、中國等機構學者,及臺灣多家公司,致力於研發新穎晶體材料,含有機無機混成晶體材料(hybrid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crystalline material)、微結構分析(microstructure analysis)與功能性材料(functional material)等。
國立中山大學晶體研究中心設備-多功能Cz長晶爐
周教授的創新研發擁有紮實之晶體生長的Know-how,其中有多項已獲得國內外專利、技轉(technology transfer),相關技轉金額已超過七千萬元。未來計畫研發一系列以稀土元素(rare-earth, RE)為主體且具spinel結構的超導體(superconductor),此類晶體具有高聲子(phonon)效應,將使台灣成為國際高溫超導體研究之領先者。此外,周教授和他的團隊將持續擴大其晶體研究的深度與應用的寬度,特別是提供現代醫療科技設備的創新材料,為人類美好的生活奉獻心力,持續譜寫從亙古至今晶體療癒傳奇的新頁。
拓樸絕緣晶體和拓譜超導體
高濃度雙摻雜閃爍晶體,直徑大小可達70mm,是正子斷層攝影偵測器的核心材料。
延伸閱讀-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相關文章
訂閱電子報以獲得最新資訊
填寫連絡資訊以取得每月發行之電子報